叙曰∶湿有内外,有阴阳,有上下,今考七方,言其常耳,未及其变也。夫齿乃骨之余,本属肾,肾为水脏,先天之真阳寄焉,以统乎骨分中之血液。
乌梅味酸,蛔得之而软;连、柏味苦,蛔得之而伏;椒、细味辛,蛔得之而死;干姜、附、桂,温脏寒也;人参、当归,补胃虚也。折之者,制其冲逆也。
喻嘉言曰∶阳明以胃实为正,则皆下证也,阳明之邪,其来路则由太阳,凡阳明证见八九,而太阳有一二未罢,仍从太阳而不从阳明,可汗而不可下也,其去路则趋少阳;凡阳明证虽见八九,而少阳证略见一二,即从少阳而不从阳明,汗下两不可用也;惟风寒之邪,已离太阳,未接少阳,恰在阳明界内,亟为攻下,则不再传他经,津液元气,两无亏损矣。 本方加神曲、麦芽各一两,名曲枳术丸∶治内伤饮食,或泄泻。
一为阴气内盛,一为阳气内陷,何以明之,盖阴寒为病,内无燥热,则口中和;阳气内陷,则销烁津液,口燥舌干而渴也。 眉发者,血之所养,养血不足,故令眉发堕落。
朱丹溪曰∶今世风病,大率与诸痿证混同论治;古圣论风痿,条目不同,治法亦异,夫风病外感,善行数变,其病多实,发表行滞,有何不可?茯苓甘淡,可以益土而伐肾邪;桂枝辛热,可以益火而平肾气;甘草、大枣之甘,可以益脾,益脾所以制肾也。
大承气最紧,小承气次之,调胃又次之,大柴胡又次之,盖恐硝性躁急,治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手足太阴、厥阴药也。